CNA Interview

15/07/2020

不斷嘗試,用天然材料做出素材特性: 手工竹釣竿楊定曄

文/黃家維.攝/裴禛

《新活水》職人專訪

「拋線是一種藝術,以四分拍子詮釋,在十點鐘和兩點鐘之間……」電影《大河戀》中的大黑腳河畔,布萊德彼特拋投垂釣的身影成為雋永的一頁影史。「電影裡的就是這種英式手工竿,那種回身拋繩就是飛蠅釣(fly-fishing),又稱西式毛鉤釣。」談起製竿,眼前這位年輕竿師楊定曄展現出一貫理性的熱情,彷彿可以看見他甩竿釣魚的專注,在每一次修正中進展。

著迷於西式毛鉤釣的楊定曄,原本只是一名釣竿收藏家。「早期我喜歡蒐集絕版釣竿,當時自己只會做浮標,直到有次收到一支不滿意的絕版竿,轉念想既然浮標都能做出來,自己做竿應該也可以!」那一年,楊定曄22歲,喜愛釣魚的他就此踏入了摸索製作的「竿師職涯」。

台灣釣魚人口逾百萬人,又有獨特的釣蝦文化,各式場域釣具需求可觀,不同機能的釣具也反應在材質的多元展現,但「手工竹釣竿」的資訊卻有長久的空白。「當初在網路上只有找到台灣玩家製作釣竿外裝,但那不是我想學的,所以只能從美國、日本的網路資料自學製竿。」比較過美、日不同製竿工法後,楊定曄嘗試先從看似設備門檻較低的日式製竿入門,但初期自學也面臨了材料的限制。

在日本,製竿是一門專業工藝,製作「和竿」需要經過好幾道工法,從選材、乾燥、調整選節、火烤校正,方能讓一支日本矢竹變成玩家手中無往不利的利器,也正因為一體成形的工法,讓每支和竿都是獨一無二、無法複製的手工精品。

「剛開始,我用台灣的竹材嘗試日式的做法,成品與朋友收藏的和竿相比,手感終究有差。」察覺台灣的孟宗竹、綠竹或桂竹與日本矢竹在纖維排列和密度上有所差異,他又透過管道取得日本竹材,希望從中比對兩種竹材製竿的效益。「當時販售竹材的日本師傅可能算投緣,看我小有成果,還指點我不少技巧。」這個啟蒙奠定了楊定曄手工製竿的第一塊敲門磚。


點火上爐,楊定曄端坐爐前,仔細端詳手中的矢竹,宛如感應寶劍,練就人器合一的江湖遊俠。他以校直器一節一節量度,不時低身瞇眼校準,再將竹竿架在爐上焙火。這是時間與體感的藝術,直到慢火逼出了水氣,化作縷縷輕煙,煙散芒露,竹竿也成三尺青鋒。



「相對來說,英式製法就不受限自然材料的條件。」楊定曄也投入採用中國厘竹為材的英式製竿。英式工法是將竹材剖成三角形,再拼接成六角形的竿體,六角形在力學結構上最接近圓形,能展現竹材特有的韌性,並達到釣竿應有的剛性,滿足保留彈性卻不易斷裂的需求。


與日式製法截然不同,這是楊定曄透過經營英式釣竿廠的台商所習得的製竿基本技術。手工竹釣竿是一種以天然素材製成的工藝品,一支精緻的手工竹釣竿往往需要竿師三到四個月的費盡心神,方能成器。環觀楊定曄的工作室,工作檯上是他特別訂作的製竿模具和刨刀,地上散置著各種竹材,以及那些他謙稱為「失敗品」的試驗品。


「這原本是我小時候長大的地方,現在就改裝成工作室。」靠牆疊放的,還有各式漆料、木材與各式刨刀剉具,甚至獸角,是留做未來進行開發實驗的材料。不論英式或日式製竿工法,都須進行竹材熱處理,降解其中的半纖維素成油糖水而排除,藉此提升密度,所以楊定曄自行設計訂製了兩具烤爐,從選竹、削竹、上模具、熱處理、黏合、纏絲、塗裝都在工作室完成。


竿身上的金屬構件是採用天然蠶絲線纏繞固定,一圈一圈綿密整齊,再以「人髮」製成的毛刷蘸上生漆,漆面需要反覆塗勻。「生漆是東方傳統的塗裝技術,這也會受到台灣天氣的影響。」楊定曄的手作釣竿至少需要塗上七、八層漆面,反覆、等待成為他嚴謹製竿過程中的日常。

由於台灣收藏手工竿的人不多,楊定曄的作品主要都是透過網路售予海外玩家,官網也以中英文內容呈現。為瞭解各國釣魚運動的不同文化,他每年都會出國到各地釣場觀摩,找到可以交流的同好。「我還是喜歡與人互動的感覺!尤其國外的玩家比較願意分享這些製竿技術,因為他們希望這些技術可以傳承下去,有交流才能精進。」這樣的堅持,讓他有機會在海外推廣他的作品,甚至還有日本北海道的經銷商不遠千里前來下單。


「我的竿最大的辨識度在於結構,有別於傳統英式製竿以白銅套環接榫,我採用東方卡榫的構件。」
眼下,楊定曄尚無法在台灣找到合適的竹材製竿,只能從其他竿體的細節呈現個人特色,他在竹釣竿的組接處削出溝榫,讓竿體更為純粹。


除了拼接處的細節,他也著墨竿柄的細緻,大多選用肖楠木做柄,施以「變塗」工法,以傳統豆腐調和日本生漆調製,造出凹凸不平、層次不同的皺紋面,再貼附金箔,經過上生漆磨光再上漆反覆幾次後,造就特殊色彩紋理,提升了手工釣竿的藝術質感。


在楊定曄手中,釣竿幾乎成為一種精品,他回顧之所以創立工作室,除了親友的支持,也是希望推廣優質的垂釣文化,原本工作室還曾開設製竿工作坊,一度吸引許多玩家前來交流,「但後來認真想想,製竿不適合做為工作坊的體驗,畢竟這講究手工的細緻與熟練,沒辦法立即有成果或作品。」


「傳統的工法和材料,不能只用販賣一種人文情操保留,如果要讓這些在市場上流動,還是必須兼顧一定的使用價值。」楊定曄一語道破,強調透過新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克服天然材料本身的侷限,以竹材展現他的實驗意志,「因為要用天然材料做出素材應有的特性,我的時間成本很高,必須不斷嘗試。」


如今,楊定曄一面透過例行的釣場勘查進行市場開發,一面鑽研手工釣竿的各種技術,平時也接受釣友維修手工釣竿的請託。勇於嘗試的他還放眼釣蝦需求市場,正準備開發手工竹製釣蝦竿,因應釣蝦需求,蝦竿與往常習慣製作的魚竿弧度不同,竿的反應更快,在釣蝦池畔搏鬥時還得避免與鄰座的釣竿勾纏,需要全新的設計和試驗,面對未來新作楊定曄難掩期待地說:「畢竟這是台灣專有的特色運動,如果可以用這一套工藝做出來,應該很有趣!」